作者?/ 安 ? 濟
編輯 / 朱 ? 婷
運營 / 獅子座
2025年暑期檔收官,又一個光影之夏過去,《南京照相館》中那些定格歷史瞬間的畫面,讓無數(shù)觀眾流下了真情實感的眼淚,《浪浪山小妖怪》憑借其細膩的情感表達和獨特的東方美學,撐起了一場國產動畫電影的盛宴。那些動人光影故事和觀眾的共情,成為這個夏天電影市場真實的注腳。
根據國家電影局統(tǒng)計,2025年暑期檔電影票房為119.66億元,觀影人次為3.21億,同比分別增長2.76%和12.75%,國產影片票房占比為76.21%。多種類型、不同體量的影片各得其所,共同撐起了一個更加理性的夏天,但整體市場規(guī)模尚未完全恢復。
雖然總體表現(xiàn)超過去年同期,但與2023年暑期檔爆發(fā)后的206.3億還是有不小的差距,距離疫情前的高峰期仍2019年的177.53億元,也有57億的差額。從年初春節(jié)檔的《哪吒之魔童鬧?!烽_局,到如今暑期檔的收官,2025年中國電影市場的復蘇與重振軌跡仍起伏不定。得益于春節(jié)檔的亮眼表現(xiàn),截至8月底,全年電影總票房已達392.92億元,遠超去年同期水平,但距離電影市場全面繁榮的疫情前,差距還是不容忽視。
2025年的暑期檔,算得上是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——有好故事,有真心感動的觀眾,市場也在慢慢找回自己的節(jié)奏。雖然和曾經的“爆款夏天”還有距離,面臨的壓力也并不小,線上娛樂形式競爭激烈,搶占著大眾的注意力,但在kk看來,只要有更多優(yōu)質內容持續(xù)供給,電影院就始終是一個充滿驚喜和儀式感的地方。
復蘇之路或許漫長,但每部好電影,都是往前一步的力量。
一、內容供給更多元,但觀眾也更理性了
2025年暑期檔票房雖然較2024年同期有所增長,但與中國電影市場黃金期相比仍有明顯差距。
先看過去幾年同檔期的情況,燈塔專業(yè)版數(shù)據顯示,2017年至2019年暑期檔票房成績分別為163.57億元、173.77億元、177.77億元,呈現(xiàn)出穩(wěn)步上升的趨勢。疫情來襲后,電影業(yè)受到巨大沖擊,2020年至2022年暑期檔票房成績斷崖式下跌,分別為36.19億元、73.81億元、91.35億元。
而疫情過后三年,電影市場逐步從重創(chuàng)中復蘇,2023年、2024年、2025年暑期檔票房分別為:206.29億元、116.43億元和119.66億元。值得一提的是,2023年暑期檔是一個特殊情況,疫情三年積壓的影片集中在這一年暑期檔釋放,被稱為“去庫存”的一年,加上積壓的觀影熱情短暫釋放,創(chuàng)造了歷史新高。
而2024年和2025年暑期檔票房回落,則暴露了2023年集中“去庫存”后,優(yōu)質影片供應明顯不足的問題。2025年暑期檔前半程表現(xiàn)平淡,進口大片《碟中諜8》未制造驚喜,《醬園弄》也沒有掀起太大水花,多部重點影片票房未達預期,大盤沒有被烘熱。
直七月末八月初,《南京照相館》和《浪浪山小妖怪》等影片上映后,市場才開始回暖。最終呈現(xiàn)出“兩頭小、中間大”的相對健康的結構:《南京照相館》《浪浪山小妖怪》作為頭部影片,分別斬獲28.4億元和13.5億元的票房成績,但支撐市場的,是包括《捕風追影》《長安的荔枝》《侏羅紀世界:重生》等在內的多達10部的“腰部影片”。
這些票房在3億至10億之間的作品,共同貢獻了整體票房的四成以上,這意味著市場不再依賴極少數(shù)爆款,而是形成了層次豐富、類型多樣的內容矩陣。說明中國觀眾仍然愿意為優(yōu)質的頭部爆款買單,但不會盲目追捧,而是更加挑剔和理性。
中國電影觀眾正變得越來越理性,也越來越難以被單純的大制作、大陣容或高概念營銷所打動,這個行業(yè)共識也在今年暑期的那個再次被印證。
因為這一屆觀眾,早已不是依靠慣性觀影的一代。他們成長于信息高度透明的環(huán)境,善于通過豆瓣、微博、小紅書等社交平臺快速獲取真實口碑,對電影質量的判斷日趨獨立和冷靜。一部電影若沒有過硬的內容品質、引發(fā)共鳴的情感內核或可參與討論的社會議題,很難在觀眾的視野中停留太久。即便是大投資、名導明星加持,如果故事講得不夠好、角色立不住、情感不真摯,也極易在上映初期遭遇“口碑反噬”,迅速被市場邊緣化。
而《南京照相館》和《浪浪山小妖怪》等片的后續(xù)成功,恰恰從正面印證了同一種理性選擇機制。前者以歷史為鏡承載民族記憶,引發(fā)了廣泛的情感共鳴與社會討論;后者則以獨特的東方美學和“小人物”敘事切入,形成了強大的話題傳播效應。它們或許沒有頂級IP背書,但都憑借扎實的劇本、深刻的主題或創(chuàng)新的表達,真正觸動了觀眾,才得以在后期實現(xiàn)票房逆襲。
因此,2025年暑期檔的波動,與其說是電影市場的“低迷”,不如說是一次深刻的“市場教育”。它清晰地告訴創(chuàng)作者與制片方:依靠庫存釋放、IP透支或流量明星的時代已經過去。觀眾手中那張電影票,越來越像一張“贊成票”,只投給那些真正尊重他們智商、情感與時間的好內容。
未來,能夠贏得市場的,必定是那些在創(chuàng)作之初就思考“觀眾為何要看”的作品——要么以極致類型片提供酣暢體驗,要么以深刻議題引發(fā)思考,要么以情感力量觸動人心。除此之外,已無捷徑可走。
二、熱鬧背后的行業(yè)變革
暑期檔票房突破119億元的背后,中國電影產業(yè)正在經歷一場靜水流深的結構性轉變。這些變化雖不劇烈,卻正悄然重塑整個行業(yè)的未來走向。
電影內容供給的方式正在發(fā)生轉變。盡管暑期檔總體票房表現(xiàn)不俗,但從周數(shù)據來看,票房分布極不均衡,六月大盤預冷,高峰集中在少數(shù)幾周,部分時段缺乏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片,導致單日總票房維系在三四千萬——排片策略的失衡成為今年暑期檔最受詬病的環(huán)節(jié)。就連周末黃金場次也出現(xiàn)過短暫“無片可排”的尷尬局面。
除內容供給波動外,電影還需直面來自其他娛樂形態(tài)的激烈競爭。在移動互聯(lián)網全面覆蓋的背景下,大眾娛樂方式日趨碎片化和多元化。線上,短劇、直播、游戲和各類短視頻搶占用戶時長;線下,演唱會、音樂節(jié)、實景娛樂和暑期旅行等選擇,也在不斷擠占原本屬于電影消費的時間和預算。
對年輕群體來說,他們越來越傾向于利用碎片時間進行低成本、便捷式的娛樂消費。相比之下,影院觀影需要專門安排時間、持續(xù)兩小時以上,其吸引力正在逐漸減弱。
這種市場波動表明,電影行業(yè)正從以往依賴大檔期的模式,轉向依靠常態(tài)化、高品質內容供給的新階段。產業(yè)不能再指望僅靠幾個熱門檔期支撐全年業(yè)績,而必須加強全年制片規(guī)劃、提升內容質量,建立持續(xù)穩(wěn)定的內容輸出機制,避免檔期過后陷入片荒。
與此同時,年輕群體觀影習慣的轉變也在推動行業(yè)革新。年輕觀眾的觀影頻次在下滑,但花在短視頻、微短劇等新型娛樂上的時間則幾乎翻倍,這意味著,傳統(tǒng)影院僅作為“放映場所”的價值正在下降。
未來電影院需要轉型為沉浸式體驗場所和社交文化空間,提供家庭屏幕無法替代的差異化價值。部分影院已開始探索創(chuàng)新,例如引入高清戲劇轉播、組織影迷交流活動、打造電影主題餐飲等,通過強化體驗吸引年輕人重返影院。
IP衍生開發(fā)初見成果,但挑戰(zhàn)仍在。據光明網報道,網絡平臺數(shù)據顯示,2025年暑期檔電影衍生品收入同比增長120%,動畫電影的非票房收入正在成為拉動“電影+”經濟的關鍵。
但與好萊塢相比——其衍生收入通常占影片總收入的70%以上——國內這一比例仍低于30%。目前國產電影衍生開發(fā)仍存在明顯不足:僅少數(shù)頭部項目取得較好成績,中腰部影片衍生收益占比普遍偏低,且缺乏系統(tǒng)化的長線運營體系。
中國電影產業(yè)必須加快從單一票房依賴轉向“票房+衍生”多元商業(yè)模式,這正是行業(yè)從規(guī)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的關鍵階段。盡管短期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存在壓力,但通過提升內容品質、創(chuàng)新發(fā)行方式、拓展收入渠道,電影市場仍具備廣闊的發(fā)展空間。
三、從暑期檔看全年,市場還是有很大的想象力
隨著暑期檔落下帷幕,2025年中國電影市場已經展現(xiàn)出清晰的發(fā)展圖景。截至8月31日,2025年度中國電影總票房(含海外及預售)突破400億元大關。其中國內市場總票房392.3億元、觀影人次超9億,均超去年同期水平。
春節(jié)檔《哪吒之魔童鬧?!芬猿^45億的炸裂表現(xiàn)拉開全年序幕,而暑期檔《南京照相館》《浪浪山小妖怪》等影片也紛紛接棒,讓市場熱度一路延續(xù)。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的大銀幕明顯更加“寬容”了——除了商業(yè)大片之外,像《捕風追影》《長安的荔枝》這類中等體量的類型片也找到了自己的觀眾。電影市場不再只是“巨頭的游戲”,更逐漸成為多元內容的舞臺。
好戲還在后頭。燈塔專業(yè)版顯示,今年國慶檔已經定檔了《刺殺小說家2》《熊貓計劃2》等多部影片,隨著九月的到來,預計會有更多有潛力的影片陸續(xù)定檔,助推全年票房到達新的高度。而古裝動作片《敦煌英雄》和韓延新作《星河入夢》,進口大片《瘋狂動物城2》《驚天魔盜團3》等也都列入2025年待映片單。
可以預測的是,今年全年票房有望在國慶檔和賀歲檔的加持下,沖擊新的高度,畢竟,目前國內全年票房已經逼近400億,去年全年大盤報收435億,2023年這個數(shù)字是549億,而疫情前最好的一年是2019?年的621億??梢韵胂螅昶狈砍^去年幾乎沒有問題,但要觸碰更高的天花板,還需要更多優(yōu)質影片在非節(jié)日檔期持續(xù)供給發(fā)力。
向好的是,但今年的市場雖然經歷了低谷、被唱衰,但還有優(yōu)質影片頂起半邊天,讓市場展現(xiàn)韌性的。加上暑期檔帶動了觀眾回到電影院,口碑好片也有了,新的玩法還在不斷冒出來——這一切都在推動行業(yè)走向更健康的生態(tài)。說到底,電影的本質是關于情感和故事的連接。而2025年,正是中國電影重新找到了生機活力的關鍵一年。
從暑期檔看向全年,中國電影市場就像慢慢蘇醒的巨人,不再盲目追求單片爆發(fā),而是學著用不同類型、不同成本的作品培養(yǎng)觀眾信任,用更豐富的體驗留住人心。尤其是國產電影,從宏大敘事到市井小人物的悲歡,都在大銀幕上擁有了自己的位置。
除了內容上的多元,2025年的電影市場也在悄悄發(fā)生一些商業(yè)模式上的“變形”。比如前文提到的《浪浪山小妖怪》的衍生品收入上漲,聯(lián)名動作在消費者群體掀起不小的水花,這也意味著國產電影有很大的機會跳出“一張票”的生意,走向更廣闊的IP運營。
同時,不少影院也紛紛試水“電影+”,比如聯(lián)合餐飲、推出主題娛樂空間等等,把看電影變成一場更完整的體驗。這不再是觀眾買票、看片、回家的流程,而是一次可分享、可沉浸的社交消費。
所以我們有理由對2025年剩下的時間抱持期待。國慶檔會不會在誕生一部現(xiàn)象級爆款的同時,依靠腰部影片創(chuàng)出票房新高?賀歲檔會不會有黑馬逆襲?中小成本影片能不能繼續(xù)以口碑突圍?非節(jié)假日檔期是否能出現(xiàn)更多穩(wěn)定的優(yōu)質內容,讓觀眾保持對電影院觀影的熱情?
這一切未知,恰恰是市場最迷人的地方。
而站在更遠的未來回望,或許我們會發(fā)現(xiàn):2025年是中國電影真正走向成熟的一年。它不再依賴檔期紅利或頭部效應,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多元共存、線上線下聯(lián)動的生態(tài)。電影不再只是“電影”,它可以是游戲,是周邊,是一場線下活動,甚至是一種社交貨幣。
只要有好的故事還在被講述,只要還有人愿意思考、愿意感動,電影院里的光就不會熄滅。2025年,我們依然需要電影,需要彼此凝視、需要共同悲喜。市場會變化,技術會迭代,但電影永遠是我們望向世界的一扇窗,也是照見自己內心的一面鏡。
復蘇之路雖有起伏,但好在好電影永遠能打動人心——而這,或許就是這個市場最持久、也最可靠的“想象力”。